8月8日,在《北京文学》创刊75周年之际,“新时代·新高地·新北京作家群——作品精选《文起京华》首发式暨《北京文学》创刊75周年座谈会”在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举办。来自文学界、评论界的七十余位专家、作家以及《北京文学》的老领导老编辑齐聚,共话北京文学事业的传承与发展,畅谈当下北京文学的创作,赋能北京文艺高质量发展。
2023年,《北京文学》开设“新北京作家群”栏目,持续关注近年来活跃在北京的中青年作家力作,推出一批北京中青年作家的优秀作品,取得较大社会反响。《文起京华——新北京作家群作品精选》精选“新北京作家群”栏目发表的文学作品和相关理论文章,囊括了徐则臣等11位中青年作家作品。本书的出版,为彰显北京文学新气象、团结凝聚年轻作家、提升“新北京作家群”影响力、推动北京文学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该书的出版,对于《北京文学》创刊75周年具有特殊意义。
一开场,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将目光投向了38年前。1987年,他在《北京文学》发表了第一篇评论,同期还刊登了余华小说《十八岁出门远行》。通过讲述余华等一批当代知名作家当时作为年轻作者受到《北京文学》关心呵护的有趣往事,李敬泽充分肯定了《北京文学》持之以恒挖掘、培养、关爱青年文学人才的做法。
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、常务副主席马新明表示,《文起京华》是《北京文学》新栏目“新北京作家群”的精品选集,“新北京作家群”已经成为首都北京的文学品牌和当下文坛的重要文学现象。他谈到,站在新时代新起点,《北京文学》要立足首都,面向全国,放眼世界,不断向文学高峰阔步迈进。
北京作协主席、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李洱说,《北京文学》是一本海纳百川的刊物,作品风格各具风貌,水准卓尔不群。写新北京某种意义上就是写中国新时代的变化,以及这些转化在未来中国文化的建设中起到的作用,从这个意义上讲《北京文学》做的工作意义非常重大。
现场,以“触摸北京的文脉——《北京文学》创刊75周年”“当代视野中的北京书写——新时代·新高地·新北京作家群”为主题,两场文学对谈可谓聚集了《北京文学》的重要力量。
第一场对谈中,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、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孟繁华表示,北京文学的文学传统是不断丰富的传统,是一个不断开放、包容的传统。《北京文学》作为一本杂志,它是中国文学的发动机、实验场、晴雨表,它所有的动作都会被全国的杂志所关注。北京作协原副主席、作家刘庆邦则深情回忆起40多年来与《北京文学》的深厚友谊,《北京文学》创刊50周年座谈会、60周年座谈会、70周年座谈会、75周年座谈会他从未缺席,他希望创刊80周年时还来参加座谈会,与《北京文学》一起成长。
《北京文学》原副主编、作家出版社编审兴安说,《北京文学》不是精英杂志,而是面向更广泛读者,贴近现实生活、时代精神,具有人民性的一个文学刊物。“这也是75年前创刊的老主编老舍先生的思想,他是《北京文学》一直坚持不懈的传统,是《北京文学》的DNA。”青年作家、《文起京华》作者孙睿认为,“新北京作家群”的命名,会促使他在创作时去思考地理环境之于情节逻辑的必然性,任何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,是有它的唯一性的,而北京就有很多故事发生的唯一性。
在第二场文学对谈活动中,北京作协副主席石一枫话语风趣,他是今年《北京文学》第7期的封面人物,同期发表的最新作品《小姚护士和她的病号》已被多家刊物转载。石一枫特别回顾了当年投稿《北京文学》的细节,编辑对他人生和写作的指点与帮助,他说,感谢《北京文学》给了当年的他创作的信心。北京作协副主席、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乔叶说,她来自河南,现在生活在北京这样一个大海一样的城市,她在这里有了一个吸纳、学习和蜕变的过程,更有不断新生的过程,她至今难忘当年《北京文学》编辑自发组织的“后窗四人谈”讨论她的作品《打火机》的情形。青年作家、《文起京华》作者杜梨则表示,要相信北京这个城市,相信它的历史,从它的历史和动植物保护里,能看到北京更新更多的未来,突破曾经陈旧的想象,让北京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。
此次活动由北京市文联主办、北京文学期刊中心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、北京华景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。
记者:路艳霞
盈亚配资-盈亚配资官网-配资公司官网-老牌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